歲月如歌,唱往事蹉跎;光陰似水,匯記憶成河。清晨,我隨著人流來到操場,伴著熟悉的旋律,在思豬輕輕流淌。從進校軍訓開始,這方土地就留下了我們矯健的軍姿和堅定的步伐。在隨后的一千多個日子里,每天的早操晨練,一周兩節的體育訓練,兩年-度的校運盛....竟技臺上,我們的歡笑和汗水一起飛揚,綠茵場旁,我們為每一后次精彩進球吶喊,我們的團隊精神在這里得到展現,我們的青春風采在這里充分體現。而今吹著別離的笙簫,我將揮手離去了,但那激動人心的場面還會在這里周而復始地上演,學弟學妹們將成為這個舞臺,上的主角。
太陽出來了,整個校園靜悄悄地,莘莘學子齊聚一號教學樓受教熏陶。四年來,這里也是我求知的殿堂.在這里我學到了很多,得到了不少,失去的也不少。在這里,我第一次演講,第一次獲獎:無數個第一次伴著我成長。也曾為課掌上思接千載,神游太虛而疾首痛心,也曾為閑暇時尋章摘句,奮筆疾書而淺搭低吟。這里給了我思考上的理性和知識上的更新,這里給了我站在人才市場上侃促而談的資本。市場敏銳和鎮而不舍的敬業精神,兼容并蓄和不斷創新的學習作風,都使我的思想以及理念發生了徹底的變革,也為我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午后,獨坐在梅園里,看著棕櫚在風中搖扇,五月的榴火在枝頭綻放。這四年來,一度怨天尤人地彈指數著日子的滑落,一度辛苦恣睢地在學業和志趣間尋覓平衡點,而理想和現實的反差卻如影隨形。如今驀然回首,善感的心卻又因眷戀而無由的揪然作痛。在人生的年輪圓了四圈的同時,多了的,是心態的世故,閱歷的成熟,以及非史非哲非禪的感悟。昨天,這里是我們為理想努力奮斗的地方;明天,我們這個集體的點滴能不能成為傳說,像花朵,開遍校園的角落?當暮色融盡了歸鴉的翅膀,走過辦公樓,宣傳部西窗那一如既往的燈光,照亮了我的眼,溫暖了我的心。三載寒暑在院報編輯部這個大家庭里,在這充滿靈性和文字的空間里,我自由地呼吸,從組稿到采訪,從編輯到校樣,我們如蜜蜂在這里醞釀著自己的夢想和希望:又如春蠶,在這里破繭抽絲,化蝶飛翔。經過各位良師的言傳身教,我學會了作文,更學會了做人,而后者更是我終生受用不盡的財富,將伴著我走過未來的歲月。當離別的鐘聲響起,透過蓄滿淚水的雙眸看著這里的一草一木,一磚一瓦,我才知道我對這塊土地原來愛的如此深沉!
夜涼如水,室友結束了每日的夜話,在均勻的呼吸里沉人夢鄉。整個鳳陽古城都熟睡了, 我卻醒著。間或傳來的龍興晚鐘伴著工地上的馬達,撞擊著我的思緒。西天上一輪皓月將幾朵浮云鍍成銀色的雪蓮,我抬起困惑的眼仰望蒼穹,冷月無聲。臨考前挑燈夜戰的日子還歷歷在目,球場邊人聲鼎沸的吶喊還聲聲在耳,也曾為五十年校慶歡欣鼓舞,也曾為年后教學評估牽腸掛肚,畢竟,校興我榮,校衰我恥,皮之不在,毛將焉附?履歷表上,1997-2001學年度記載著我在技術師院的--行或深或淺的足跡。
明天,我也許去遠方,也許回故鄉,我也許安于現狀,也許妙筆華章,但無論地隔千里,事隔多年,在人生的坐標圖上,我都曾留下安徽技師院的烙章。(作者:97加工 潘冬 選自2001年5月25日《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報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