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迎捷研究員,1982 年畢業于我該院農學專業,現任上海農科院院長,南京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。潘迎捷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我國食用菌的科學研究,因其在科研與管理上的突出成就和貢獻,曾當選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,又以自己一直走在食用菌研究領域的前沿,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深的學理層面,被譽為“中國食菌第一人”。
校慶當天,我們大學生記者團有幸采訪到了潘迎捷院長。年近半百的他是經歷過上山下鄉的那一代“老三屆”,不平凡的經歷卻給了他勇往直前的毅力,寒來暑往幾十年,他對科學和理想的追求從未懈息。采訪中潘院長給人的感覺親切和藹,一派謙謙學者之風,娓娓敘談之中滿染著一份對生活的珍視和對母校的熱愛。本報記者(以下簡稱記)潘迎捷研究員(以下簡稱潘)
記:此次重返母校,能談談您的最深感受嗎?
潘:在五十年校慶之際,看到既陌生又熟悉的校園,重逢曾經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,我的心情特別激動。
記:您認為我院的辦學特色是什么?能否為我院今后的發展提供一些建議?
潘:母校一直以培養介格的農業科技人才和職業教育師資為已任,幫助農業走上科技促發展的道路。在母校未來的建設和發展中,我認為應該努力做到一個“上天”,一個“入地”?!吧咸臁笔侵笧閲鴥戎攸c高校輸送一批優秀的研究生,培養高層次的農業科技人才:“入地”是指著重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,側重于分類管理,深人基層。要力求使“上天”?!叭氲?quot;形成一種辦學新特色。
記:您認為當今大學生在就業方面應該注意哪些問題?
潘: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,大學生的就業由政府安排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,人才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轉變。就業不只注重個人的學歷和資歷,更側重于個和貢獻,比如說業務能力、管理能力 、組織協調能力等。因此在校期間,我們就要注重能力的培養。我們推崇樹立遠大理想,但要與務實的態度相結合,要努力學好本領,不要把時間浪費在無益的玩樂上,這樣就業的選擇余地也就大了。
就在結束采訪的當天下午,我們又前往多媒體教室,聆聽了潘院長所作的關于21世紀的農業生物技術的學術報告。他在報告中對農業的現狀和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進行了系統、嚴謹的梳理和講解。他的思考著眼整體措詞涵蓋全貌,深人淺出、精辟簡明的報告贏得了全場聽眾經久不息的掌聲。
潘院長滿懷深情地勉勵大家:當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前所來有的,而生物技術也將開辟21世紀農業技術現代化的新紀元。面對奧妙無窮的科學世界,面對重返母啟智研志的廣闊天地, 每一位學子,都應該珍惜現有的學習機會,把眼光看得更高遠一些,拿出朝氣來,照著自己的理想,腳踏實地地向著前方邁進。(作者:朱成林 羅小兵 朱永生 選自2000年12月5日《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報》)